近5年来,伴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不少国内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国家商务部统计数字显示,从2001年开始的5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66%,对外承包工程年均增长25%,对外劳务合作年均增长1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境外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资产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美元,中国进出口贸易居全球第三位。然而,商机与风险就像一对如影随形的姐妹,同样出自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我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水平。
因此,如何预警和帮助企业规避海外贸易、海外投资中出现的风险成了众多企业、学者和政府机关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目前,《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6)》的问世,被称为是中国首张国家风险地图。
给190个国家打分看看浙商贸易伙伴风险等级如何
这张地图由九种颜色绘制而成,显示了各个国家国别风险的变化情况。例如,中非、中东、东欧、拉美一些国家是表示高度危险的棕红色,而北美、欧洲大部分地区和澳大利亚等低风险地区,则被宁静的蓝绿色覆盖。除了颜色区分外,在这份地图上,还用了数字标志1―9来划分国家风险,其风险水平随数字增大依次增高。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和荷兰的国家风险水平极低,多为2级;韩国的国家风险水平居中,为4级;俄罗斯的国家风险水平则属较高之列,为7级。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比如伊朗、苏丹、印尼和缅甸。
《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将风险最高的一级为9级,如阿富汗,像这类国家一般可以归纳成三种情况:一是发生战乱的国家,二是尚未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三是某一阶段正处于外国制裁的国家。
“风险等级较高的国家、地区,有些反而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业务管理处的陈锋否定了风险等级越高就越没钱赚的说法。他表示,关键是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伊朗由于连年战争,战后重建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但目前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所以不能用美元进行支付,“但是,我们可以改签欧元合同。”
具体到浙商,纺织品、鞋类、打火机、玩具、农产品这些依然是浙商的主要出口产品,浙商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风险地图”上都是属于风险较低的区域,而近几年,种种迹象表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渐渐成了浙商主力开拓的市场。2005年,浙江在南美洲有投资的企业就超过20家,总投资额达3000多万美元,其中不乏纺企。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由于毛绒材料丰富、水电价格便宜、工人工资偏低,再加上其链接亚欧的险要位置,也备受浙江纺企的关注。
“非洲热”的机遇与风险
纺织服装业不太受欢迎轻工业、家电类投资挺欢迎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预示着未来我国与非洲国家将会有更紧密的经贸往来,“非洲热”正在悄然升温。然而这是一片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土壤。《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6)》图表显示,非洲的大部分国家的风险等级都处在7到9之间,也就是风险偏高。因为目前非洲的政局存在许多复杂因素:非洲的部族、种族及地区矛盾依然存在,军队干预政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制约经济发展等。同时,还有一些历史和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率居高不下、艾滋等传染性疾病泛滥等。这些都是每个试图在非洲开拓市场、寻求投资机会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于浙江企业来说,非洲意味着什么呢?专家预警,作为纺织大省的浙江纺织企业到非洲投资要格外慎重。“纺织服装业是许多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显得相当稚嫩,这就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
如东非纺织服装业大国肯尼亚有7万名纺织工人失业。一些非洲纺织企业呼吁本国政府支持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重新设限。
相对而言,机械加工、轻工业、化学工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在非洲则非常受欢迎,因为非洲国家的制造业普遍不发达,他们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投资。非洲绝大多数国家资源丰富。莫桑比克、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的石油、铁矿石、铜、黄金、钻石等蕴藏量很大。
此外,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生产用品都靠进口。对机电产品,特别是电脑、冰箱、彩电以及电子类的产品很有需求。同类产品,非洲市场和中国??品价格是中国同类产品价格的5至8倍。如自行车在非洲为100美元/辆,而在中国,一般为25美元/辆。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依然是粗放式的种植业养殖业。而浙江省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较为先进,产业化程度较高,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十分欢迎农业领域的投资。
专家表示,由于亚非双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在非洲投资前,必须充分了解非洲的人文背景、文化习俗,并掌握所在国的经济贸易特点、法律、宗教等。企业在开始运作后,还要与当地同行保持良好关系。而为了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浙江企业可以选择一些投资环境较好、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作为首选地。在投资方式上,可以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的形式。
投资欧洲的风险
成本较高、法律制度差异当地尤其重视食品安全
在风险图表中可以看到,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属于低风险。的确,欧洲国家拥有较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欧洲经济正处于调整过程之中,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这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投资机会。还有一点,从宏观上说,目前中欧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食品方面,中国是贝类养殖大国,而欧洲无疑是贝类消费的最大买家。欧洲养殖贝类产量、规模、品种与中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市场上消费的贝类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以鲜活贝类为主,价格较高。在法国市场上,直径约8厘米的扇贝可卖到6欧元/个,5厘米―10厘米的牡蛎根据规格、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可卖到8欧元―18.5欧元/打(12个),价格要比中国高出十倍乃至数十倍。
不过,自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养殖贝类产品禁止进口以来,到目前为止欧洲市场还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贝类产品开放。如果欧洲市场的“禁令”一旦放松,水产品出口前景将会一片大好。
需要提醒的是,欧洲对食品方面的安全意识非常强。在德国商店里,琳琅满目的食品包装都中规中矩,没有半点马虎。即使是小小的鸡蛋,为确保质量,每只都有编号。一只鸡蛋拿在手上,看蛋壳上的不同编码,就可以知道它产自哪个国家、地区甚至哪个饲养场。
至于投资欧洲,专家认为,主要风险表现在成本较高、信息缺乏、法律制度的差异等问题。在英、法、德等国,当地雇员工资特别高,福利很多,成本水平较高。中国投资者如果只看营业额,不考虑费用支出,投资结果可能不理想。欧洲各国对雇员比例、员工社会福利保障措施的法律制度严格,经营法、税收法等也很复杂,中国企业需要有一个了解和习惯的过程。一家中国陶瓷公司曾为此吃尽苦头,在收购德国公司后,这家公司因解雇了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受到工会组织的@@@@,长期无法正常运转。此外,中国外派人员签证居留、工作就业困难较多。
浙江企业风险规避意识薄弱97.5%的出口额没信用保险
“除宁波外,浙江每年800个亿的出口额中,只有不到20亿有信用保险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钱水凤说,这意味着浙江企业(宁波除外)的97.5%的出口业务处于风险不可控中,特别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以及有关工具的使用远远不够。(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额超过130亿美元,占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刚刚突破5%。
而同期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日本和韩国的信用保险覆盖程度曾经达30%。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较低的覆盖水平不仅制约了产品的全球行销和资本的全球扩张,也造成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
纺织品、鞋类、打火机、玩具、农产品这些依然是浙商的主要出口产品,也是遭受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之害的重灾区,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以及欧盟层出不穷的指令等系列贸易措施令企业无所适从。
如何打外贸维权官司?想投诉,请拨010―12335
当跨国经济纠纷渐渐多起来后,我们的企业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怎么讨回自己的权益、“洋官司”怎么打、值不值得打。
由于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熟悉国外的法律内容,尤其是不能很好地利用国外法律程序保护自身的利益,以至于吃亏上当事件时有发生。
如按照美国的法律,公司一旦申请破产保护,就必须提交一份债权人名单,这些名单通常刊登在破产法院的公告上。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出现在债权人名单上,但这些信息往往被国内公司所忽略。当中国公司还在埋头给美国公司发货时,或许已经上了债权人的名单,而此时如不能及时参与诉讼,就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前不久开设了投诉服务中心的服务专线,受理国内企业投诉并且提供法律方面的咨询,以维护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合法权益。热线电话是010-12335。
延伸阅读:近年来外贸风险个案浙江信保总经理钱水凤说,大买家破产是危害出口企业的头号风险,由于大部分破产并无明显征兆,因此风险袭来防不胜防。有些企业会有明知破产时间表,还垂死吃掉最后一批货物的不良用意。俄罗斯风险等级:7级
2004年2月12日,俄罗斯内务部以“灰色清关”为由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以温州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
2005年3月12日下午,大批俄税务警察以“没有通过正规的报关手续入境、属走私物品”(灰色清关)为由,查封了位于莫斯科市南区14公里的萨达沃特花鸟市场某中国货库房,强行拉走该库房内总价值8000万元以上的中国货物,其中大多数为温州鞋。
西班牙风险等级:2级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埃尔切市数百名当地人纵火烧毁了浙南青田县鞋商陈久松总价值800万元的皮鞋。
美国风险等级:2级
2006年4月18日,美国GHP集团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申请破产。GHP集团是美国炊具行业的一家老品牌,主营玻璃器皿、相框和厨具三大业务。由于子公司MIRRO公司和苏泊尔集团等浙江多家炊具、玻璃器皿生产商有业务来往,与苏泊尔集团的交易金额达到1600万美元。因此破产消息直接影响了整个炊具行业。
作为出口信用保户,苏泊尔集团最终获得了267.79万美元的出口信用赔款。在GHP倒闭风波中,虽然个别企业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挽回部分损失,但是还有将近800万美元的应收款分文未收,其中包括另一家知名炊具企业。